3月27日,廣東舉行全省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和異地務工人員工作先進集體表彰活動,來自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廣船國際的船舶電焊工楊利被授予“全省優秀異地務工人員”稱號。在活動現場,楊利作為全省優秀異地務工人員代表作發言。
據了解,廣東是異地務工人員第一大省,全省異地務工人員4300多萬人,其中外省在粵務工人員2400多萬人。為展現新時代異地務工人員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進一步調動廣大異地務工人員積極性,激勵提升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管理水平,經省委、省政府批準,省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從2023年8月下旬開始組織全省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和異地務工人員工作先進集體評選推薦,通過廣泛發動、層層推薦、嚴格審核把關,確定了79名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和39個先進集體。
2023年,對楊利來說,是平凡而又特別的一年。
一方面,作為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總裝部搭載課十三工段止裂鋼專班副班長,他的焊接技術和班組建設管理均有所提升,船舶行業的景氣度快速上升也令到他和工友們工作更加繁忙;另一方面,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2024年,楊利在廣東工作的第15個年頭,廣東授予他“全省優秀異地務工人員”稱號,表彰他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的貢獻。
巧手“焊”衛大國重器
2009年7月,從職校畢業后,18歲的楊利就來到了廣船國際工作,沒想到一待就是十幾年。
“廠區的面積很大,船很高很震撼!”回憶剛剛踏入廣船國際的情景,楊利表示,那時候技術還不成熟,很擔心自己做不好,“學校學的東西和企業有點不太一樣,我就靠自己跟師傅多交流,勤加刻苦練習,慢慢學習起來。”
在楊利看來,廣州是中國船舶工業的一個重要地區,而廣船國際所在的中船龍穴造船基地,恰恰是華南地區最大的造船基地,為像他這樣的外來異地務工人員提供了施展技能的舞臺。
令楊利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海上叉車”之稱的9萬噸半潛船建造,該船機艙雙層底船體結構非常密集,空間狹小,人都進不去,于是他反復練習,成功掌握了“聽聲辨成型法”的絕技。
扎根在船舶一線,楊利這幾年也明顯感受到技術革新的變化,并積極參與到船舶生產相關技術攻關課題中去,取得了ABS船級社6GR焊工最高資格。
回顧2023年,讓楊利最驕傲的就是完成了“氣電橫焊工藝研究與應用”,“這項工藝我們廠之前是沒有的,剛開始一批做過兩次實驗,但是工藝不行,后來我花了一個星期研究,經過團隊討論成功了,很快就在現場使用。”
截至目前,楊利獲技改創新成果15項,獲國家專利授權授理3項,重點工藝工法2項,發表論文3篇。
“來廣州之前,我根本沒想過自己能取得這么多成績!”提及廣東的就業前景,楊利坦言,廣東非常重視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讓他這樣的異地務工人員充滿干勁,不斷提升技能水平、評上技能等級,獲得更寬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匠心“焊”出美好生活
“疫情之后,船舶行業恢復得比較快,訂單比較多,工作比較忙。”行走在造船一線,楊利對2023年船舶行業的變化感觸頗深,“大概參與了7、8條船的建造,比前兩年增加很多。”
在廣州工作的這些年,楊利參與了深中通道、豪華客滾船、甲醇雙燃料船、極地船、半潛船等重大工程的建造。“從我手里面一個月,兩、三個月出去一條船。”每逢船舶出塢時,楊利常常有一種自豪感。
在“焊”衛海洋強國夢的同時,楊利也得到了家人的認可和支持,“焊”出了小家的未來。
楊利記得,剛來廣州的時候,父母覺得離家距離比較遠,時常關心他的日常生活,擔心他不適應廣州的天氣和飲食,“后來自己慢慢長大了,跟父母聊得也多了,他們也慢慢認可在這邊的工作。
在楊利的班組里面,近八成都是外省務工人員,如今有好幾個人已經在廣州買房,近一半的人自己開車上下班。
“我們公司的待遇還是很不錯的,五年前,我也在四川老家買了大房子,還有車子。”楊利笑著說,未來希望自己再努力提升技能,讓小家過得更好,同時也期待公司發展越來越好,團隊不斷實現技術革新,為海洋事業貢獻出自己一點力量。
上一篇:無